2024-07-29 17:17:00 阅读量:171
水分活度,作为衡量食品中水分状态的关键参数,深刻揭示了水分与食品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强度,即其结合或游离的状态。这一特性通过AW值(水分活度数值)来量化表达,其值近似等于在恒定的环境条件(如恒定的温度、湿度及压力)下,食品中水分蒸气压(P)与纯水在相同条件下蒸气压(P0)之比。
深入研究表明,水分活度在食品科学中扮演着多重角色,它不仅调控着微生物的繁殖速率、代谢活性(含毒素产生)、抗逆性及生存能力,还深刻影响着食品体系内的酶促及非酶化学反应进程。因此,精确测定并有效控制食品的水分活度,对于确保食品质量稳定、延长其保质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。这一指标已逐步成为评估预包装谷物、肉类制品、婴幼儿奶粉等食品质量不可或缺的标准之一。为了统一和规范食品水分活度的检测方法,我国已发布了GB 5009.238-201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活度的测定》标准,该标准自2017年3月1日正式生效,有效整合并替代了先前的GB/T 23490-2009及SN 0180-1992标准,为行业提供了更为科学、严谨的检测依据。本文将简要介绍这种检测方法。
利用某些有机化合物能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的特性,在待干燥样品中加入某一有机物形成共沸物,因共沸混合物的沸点通常低于样品中的有机物沸点,通过Dean-Stark装置与冷凝回流和收集装置联用,即可进行物料的干燥及水分定量测定。着绿色化学的不断发展,石油溶剂作为传统的共沸物,逐渐被对环境无害、低毒甚至无毒的溶剂替代,如柠檬烯等。蒸馏法作为一种宏观的水分定量方法,其缺点是无法对含量很少的样品及高精度要求的样品进行分析,且耗时较长(视样品大小和所用仪器而定)。共沸蒸馏时,最好对样品进行定量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,同时避免回收水分过多,超过计量管的量程带来误差。
化学定量反应法是利用水分与CaH2反应生成H2或者与CaC2反应生成C2H2。根据产生气体的量来确定样品中水分含量,但是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而产生变化,需要对此加以考虑。Karl Fischer滴定法也是一类常用的化学滴定分析方法,主要是针对样品中的微量水分进行滴定分析,具有较高的准确度。
根据GB 5009.3—201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》,肉及肉制品使用直接干燥法,在101~105 ℃下干燥至恒质量后根据质量差进行水分含量测定。但传统的干燥方法无法将其中的紧密结合水进行蒸发,同时在干燥过程中由于高温和氧化等作用,导致挥发性物质的产生和变化也会带来样品质量的变化,给实验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。随着分析方法的进步,利用红外或微波辅助加热下的分析方式,可以缩短分析时间。
当前,肉品科学研究领域内,水分分析聚焦于两大核心方向:含量量化与状态解析。在水分含量的测定上,热风干燥法因其操作简便、易实施的特点,成为传统且广泛应用的分析手段。然而,当探究深入至水分状态层面时,传统方法便显得力不从心,促使波谱学技术及热分析技术崭露头角,尤其是红外光谱与NMR(核磁共振)技术的崛起,它们凭借非破坏性、高效且精准的特性,为肉品中水分含量与状态的细致剖析开辟了新途径。
现今,关于肉品中水分的分析研究主要分为含量测定和状态分析研究。肉品水分含量测定主要采用常规分析方法中的热风干燥法进行分析,主要是基于热风干燥方式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。如果需要进一步对水分的状态进行分析研究,常规的分析方法则几乎无法满足要求,因此波谱分析和热分析逐渐成为主流方式,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红外光谱检测技术、NMR检测技术,通过简单、无损、快速的检测就可对肉品中的水分含量和状态进行详细、准确的分析。
目前关于水分状态变化与肉品质变化相关性的研究较少,作为含量最大的组分,进行水分变化与肉品品质的相关性研究尤为重要。如今,水分在肉品冷冻处理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情况、能否研究出无需解冻的在线实时检测技术是未来发展的方向,也是品质变化研究的必然趋势,通过某一指标的变化,以及指标的变化而牵涉到的某些其他指标的变化,如水分的变化会导致哪些品质指标的变化,包括肉的颜色、脂肪氧化程度、蛋白质降解、肉中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升高、水分的变化与蛋白质、脂肪之间存在内在的某种联系,探究这些内在联系可以很好揭示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,从而通过测定水分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建立预测模型,实现对肉品品质的实时监控。